
第22说 六气与六经
导读:经络学说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我们始终在使用六经的概念,然而,却少有人知,这些六经名称的真正含义,少有人知,六经的名称之中已经包含了这些经络各自的特性。而研究经络的特性,对于研究药物准确的功效非常地重要。
在开始本节的正式研究之前,跟大家扯两句闲话。话说某日,我随教授前去查房。刚推开病房的门,便一眼看到离门最远的那个病床的患者,正躺在床上,双脚光着露在被子的外边。老远看去,他的脚底心从涌泉穴的位置开始,准确地沿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径,经过然谷,再到太溪,是一条非常清楚地深深的沟壑,在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处则是非常圆圆的深深的凹陷。
第一眼看到这个患者的脚,我立即便被震惊了。这就是经络,这就是穴位,是中医的经络和穴位。
我们的老祖宗应该完全是靠肉眼来找出经络的存在和循行方向以及经络上的穴位的。而不是靠什么内视的高人。
上述这个病人是个胃癌患者,人很瘦弱。你想啊,在古代,人们基本上靠天吃饭,生活条件不比今人,在天灾人患的年份,瘦骨嶙峋的人绝不会是少数,患这病那病的人也绝不会是少数。如同上述提到的患者,在有些人身上,经络的走向与穴位暴露得非常明显。我们的老祖宗肯定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且有意识地进行进一步地观察、探索,最后得出了现在的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这些经脉上的穴位。
病人身上的经络呈现深深的沟壑形状,恰如同自然界河流干涸后的模样。那么,在正常人身上,在这些经络之中,一定运行着一些东西的,这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我们的老祖宗一概以“气”这个概念来描述它,也就是,正常人体的这些经络中,一定运行着一些气的,就象自然界的河流中正常情况下有水在流动一样。只是,河流中的沟壑,流动的水或浑浊或清澈,或甘甜或咸涩,每条沟壑之中,虽都是水,但这水,也有着一定的差别。人体的经络之中所流动的气,恐怕也是如此,有着自己各自不同的特征。对于经络而言,这属于自己区别于它经的特征自然是很重要的。
怎么描述这些经络的各自的特征呢?如果是现在的人,估计是随意的按照各人喜好,给每条经络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来上一段长篇大论作为其特征的说明。说实话,我们现在这样地做学问的方式,老祖宗要是在天有灵,看到如此,不知道会是怎样唉声叹气的。这名字,岂是想怎样起就怎样起的?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老祖宗给人体的十二正经所起的名字。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这人体的十二正经的名字中,有些东西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说手太阴肺经,这“手”指的是该条经络的末端在手上,“肺”指的是该条经络经过肺脏,是肺脏的主要经络,就象某个城市的主要河流一样。除了“手”和“肺”两个字,这个名字之中,还有两个字“太阴”,这“太阴”是什么意思呢?与手太阴肺经类似,其它经络之中,都有两个字很难理解。这些很难理解的字我们单独列在下方:
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少阳、厥阴
在现代的我们的眼里,这些名字是不是大多莫名其妙,除了“太阳”?而“太阳”就是天上的太阳吧,你也许会这么想?只是,错了。这好像能够看懂的“太阳”离我们天上的太阳远着呢,根本不是一回事。
单独地从文字上分析,这些名称确实非常难于理解。至于有人所说的,太阳就是阳气很旺,很热,太阴就是阴气很旺,很凉等等说法,纯粹是胡解罢了。要知道这些名字的确切的含义,我们需要知道六气。
何谓六气?它们是:
厥阴风木:从大寒到春分,厥阴风木主气;
少阴君火:从春分到小满,少阴君火主气;
少阳相火:从小满到大暑,少阳相火主气;
太阴湿土:从大暑到秋分,太阴湿土主气;
阳明燥金:从秋分到小雪,阳明燥金主气;
太阳寒水:从小雪到大寒,太阳寒水主气。
单独地看六气的名称,当然也看不懂,然而,上述六气名称后面的注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那么,这六气的名称,也许就好理解了。
“从小雪到大寒,太阳寒水主气。”
小雪、大寒,都是一年四季中的节气的。在小雪这个节气的时候,自然天气很冷了,到大寒就更冷,它们描述的都是自然现象的。所以,从小雪到大寒之间的太阳寒水主气说的肯定也是自然的现象。单看“太阳寒水”主气这几个字我们不懂,但这小雪到大寒之间的自然现象从古至今可是变化不大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名称所代表的自然现象入手来求解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
从小雪到大寒,在自然界,此时正是冬天。冬天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便是干燥,土壤干燥,人的皮肤也感觉干燥。“天干物燥,注意防火。”因这干燥,冬天最容易燃起森林大火。
秋天也是干燥的,秋燥是很多疾病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有秋燥,在盛夏时节,阳光格外地炎热,想要把大地上的万物和人给烤干了一样,使人感觉干渴。不仅是人,动物与植物在烈日下应该也是与人一样的感觉的。
在一年之中,除了上述三个让人感觉干燥的时节,其它时间,人的感觉都是“湿”,冬天过去,春回大地的时候,大家知道的啦,因天气开始转暖,融化冰块,蒸发水分,空气开始便湿。天气暖到一定程度,百草全都发芽、树木抽条开花的时候,梅雨季节就来了,天上地下,到处湿漉漉的,没个干爽的地方。天气更暖时,就到盛夏了,此时不感觉到湿了,但又被阳光烤干似的,燥渴难耐;“物极必反”,盛夏过后便是长夏时节了,雨露使得地球的万物又是湿乎乎的。然后是秋冬,再次天干物燥。
分析这一年的气候特征,我们说,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么当然就是“燥”和“湿”最为准确了。
研究一下一年的24节气,大家自然会发现:
从大寒到春分,天气为“湿”;
从春分到小满,天气为“湿”;
从小满到大暑,天气为“燥”;
从大暑到秋分,天气为“湿”;
从秋分到小雪,天气为“燥”;
从小雪到大寒,天气为“燥”;
再重新来看一下六气的注解:
从大寒到春分,厥“阴”风木主气;
从春分到小满,少“阴”君火主气;
从小满到大暑,少“阳”相火主气;
从大暑到秋分,太“阴”湿土主气;
从秋分到小雪,“阳”明燥金主气;
从小雪到大寒,太“阳”寒水主气。
注意被引号起来的“阴”和“阳”,与上述的“湿”和“燥”的对比,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所有出现“湿”的地方,也都有“阴”;所有出现“燥”的地方,也都有“阳”,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中国的古代,喜欢用“阴”、“阳”这一对词来对事物进行分类,比如说,把明亮和黑暗相比较,古人就认为明亮属“阳”,黑暗属“阴”;把上升和下降作比较,古人就认为上升属“阳”,下降属“阴”;把大和小作比较,古人就认为大属“阳”,小属“阴”;把山和水作比较,古人就认为山属“阳”,水属“阴”;——
“阴”和“阳”只是一对表示属性的词,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误以为的“阳”就是热,就是让人暖和的气;“阴”就是冷,或就是成形的实质性的东西等等。“阴”和“阳”的概念从比较而生,而不能单纯地说某个东西属“阴”,某个东西属“阳”,更不能反了,认为“阴”是什么,“阳”是什么。
上面我们说,可以用“燥”和“湿”来表示一年的某个方面的特征。这“燥”和“湿”作为一对词,既然也可以用“阴”和“阳”的属性来对它们进行分类。“燥”和“湿”比较哪个属“阴”,那个属“阳”呢? 显然,我们的老祖宗的结论是:“燥”属阳,而“湿”属“阴”。
所以,这六气名称中出现的“阴”和“阳”,它们的确切的含义就是指的“湿”和“燥”,而不是别的什么,这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搞错了。
从小雪到大寒,天干物燥,所以,古人把这个时节的名字,取为“阳”。 至于说为何是“太阳。”这里“太阳”的“太”并非我们通常所谓的“很多”的意思,而是表示“老”的意思,“老”么,自然意味着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使在中国的现在,也常常尊称爷爷的父亲为太爷爷,妈妈的姥姥为太姥姥。而在冬天,虽然以“燥”为主要特性,但在冬天过去时,便是春天了,那时,这冬天的“燥”将彻底地失去生命而被“湿”所代替。所以,这冬天的“燥”可谓“老”了,可谓“太”,也因为,这个时节的名字被定为“太阳”。
冬天,大地还银装素裹,分外好看。这皑皑的白雪,不仅寒冷,而且在《易经》里,正是坎水,所以名之为“寒水”。合而言之,这从小雪到大寒之间就是“太阳寒水”主气的季节了。这“主气”,指的是这个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它为主。
熟悉这“太阳寒水”的定义,自然,其它的定义可以随即仿照它得出。
从秋分到小雪,阳明燥金主气。
从秋分到小雪,是秋天。秋天,当然气候干燥,故名为“阳”。秋天给人的感觉,空气非常地明净、清爽,所以又名之为“明”。秋天的大地万物成熟,一眼望去,成熟的水果、粮食都是金灿灿的。树叶、小草开始枯黄,也为金色。所以,此时为“金”。综合上面的特性,古人因此而给秋天起名为“阳明燥金”,并称这个季节为“阳明燥金主气”。
从大暑到秋分,太阴湿土主气。
从大暑到秋分,此时,是夏秋之交的季节。在大暑到秋分这一段时间里,有两个节气名为处暑和白露。下面是我从名为~美丽元素~的博客上摘录的两段文字。
“处暑
处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
白露
白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
古代为这个季节起名的我们的老祖宗一定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春、夏之交,土地上不是露水,就是雨水,脚下的泥土上一片湿气,成为湿土。故给这个季节起名为“湿土”。湿为阴,此时大地的湿也垂垂老矣,秋天即将到来,大地将转为燥,故尊称此时为“太阴”。合而言之,这个季节认为是“太阴湿土主气”。
。
从小满到大暑,少阳相火主气。
这个季节正是夏天,骄阳似火,燥渴难捱,故名之为“阳”。盛夏的阳光非常炎热,如同人之少年,气盛于外,一览无遗,所以,又名为“少”。合而言之,称为“少阳”。因为空气太热,走到空气中仿佛象下火一样。一国之中,国君为了统治国家,往往四平八稳,气焰不盛。但丞相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往往气焰夺人,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把这下火一样的夏季,称为“相火”。夏天便被称为“少阳相火主气”。
从春分到小满,少阴君火主气;
此时是春夏之交,梅雨的季节,湿气正盛,所以名之为“阴”,湿气太重,也仿佛人之少年,合而言之,称为“少阴”。此时天气已开始转热,空气变得温暖,由于火能让人温暖,故名之为“火”,这火的气焰却很温和,如同爱民如子的国君,所以又名为“君火”。这个季节,当然就成为“少阴君火”主气了。
从大寒到春分,厥阴风木主气。
此时,地热上升,严寒的地表下的泥土里,却开始湿润,百草悄然萌芽,故名为“阴”。这“阴”是如此之微,尤其不为我们的眼睛所看到,悄然藏在脚下的泥土里,故为“厥”,合起来则为“厥阴”。这个季节,草木发芽,开始焕发生机,故为“风木”。从而称为“厥阴风木主气”。
不知上面的解释是否能够让大家看懂,这六气的概念,对于中医而言,非常地重要,只有真正弄清它们的含义,我们才能够弄清人体十二正经的名称,才能够更为准确简便地描述中药和食物的功效。
现在,让我们来重新回顾一下六气之中,“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少阴”、“太阴”的准确含义。
“太阳”,指小雪到大寒之间,天气所呈现的“燥”
“阳明”,指秋分到小雪之间,天气所呈现的“燥”
“少阳”,指小满到大暑之间,天气所呈现的“燥”
“太阴”,指大暑到秋分之间,天气所呈现的“湿”
“少阴”,指春分到小满之间,天气所呈现的“湿”
“厥阴”,指大寒到春分之间,天气所呈现的“湿”
我们的祖先用上述的六个六气的名词,作为六经的名称,当然,也完全用了它们的含义。这也意味着,运行在人体十二正经之中的气,同时具有上述名字所赋予的特征。
当然,上述的只是结论,是我们的老祖先给经络赋予名字的最可能的真正的本意。我还曾经揣测过当初老祖宗何以这样命名,在《易经》里,看到了一点端倪,这里,也与大家闲聊两句。
在前面我们知道,心,属于震卦,何以与心关系最大的经络被命名为“少阴”?大家知道的,在自然的一年四季之中,这震卦,意味着小草的发芽,意味着生机初现,意味着碧色。而这恰是春分到小满之间的景象,此时,大地一片碧绿,百草刚刚从土地里探出头来,碧绿或者碧黄。在六气的命名中,此时,已被命名为少阴君火主气,那么,以这“少阴”来给与心关系最密切的经络命名就很有道理了。其它经络的命名也大多如此,如胆,属于离卦,离为火,在自然界中,正是盛夏的时节,那时候,少阳相火主气,所以,与胆关系最为密切的经络便被命名为“少阳”经了,也就是足少阳胆经。如果细心琢磨,也许,我们可以推测出老祖宗给每一条经络的理由的,不过,这不是本书的目的,所以,这里只是闲聊两句,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推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