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的由来对中医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的医圣是张仲景,而他所著的最为经典的著作就是《伤寒论》。
《伤寒论》,顾名思义,就是被寒气伤了,引发种种疾病,如何辨证,如何治疗。
大家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天气暖和,海平面上升。科学家们总以为这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但其实,历史的运转有其自然的规律。
一年有十二个月,春夏秋冬,依次轮转。历史的运转,跟这一年的规律相似,它以240年为周期,也如同春夏秋冬那样的轮转。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从阴历十一月开始,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就是:冬天三个月,阴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即亥月、子月、丑月;春天三个月,正月、阴历二月、三月,即寅月、卯月、辰月;夏天三个月,阴历四月、五月、六月,即巳月、午月、未月;秋天三个月,阴历七月、八月、九月,即申月、酉月、戌月。
历史的运转,以240年为周期,具体的时间为:1776年到2016年,相当于一年中的未月;1536年到1776年,相当于阴历中的午月;其余可以依此类推。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好比一年之中的阴历六月,大夏天,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所以,整个地球呈现出一派热象。
1776—–2016 未
1536—–1776 午
1296—–1536 巳
1056—–1296 辰
816—–1056 卯
576—–816 寅
336—–576 丑
96—–336 子
现在看《伤寒论》诞生的年代。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很显然,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属于96—–336这个范围内,属于子,相当于一年中阴历的十一月,正是寒冷的时期。此时,人们自然而然的容易受寒,被寒气伤害,生跟寒气相关的疾病,所以,张仲景写了《伤寒论》。
寒气伤人,轻则感冒流涕,看着没啥事,可是,要是重了,那可能是要命的。看《伤寒论》序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因为伤于寒气而死亡的人数有多少。
虽然时代已经进入申,犹如一年之中的阴历七月初始,天气尚热,但是,仍然要谨慎避寒,不得大意。
注意夏天空调受寒夏天,许多地方空调的温度打的很低,这容易导致人受寒。我自己就有几次吹空调受寒的经历。
一次是二十几年前,在屋子里呆着,没觉得冷,可是,却头痛了。这看上去无任何诱因却出现头痛,觉得很奇怪。头痛了一天,然后突然想起空调来,于是去看空调温度,发现我家先生上班前把温度设定成了18度。夏天穿的少,如此低的温度,哪里可能不受寒的,赶紧关了空调—–暖和了,头痛自然就消失了。
我这次的经历说明:空调温度低,人未必就会感觉到冷,但是,却照样让人受寒生病。
仍然二十几年前,又一回,坐火车。火车上空调温度很低,明显觉得冷,然后,开始头痛。旅程刚刚开始,还有漫长的时间才能下车,而火车上的空调显然不可能因为我而调高,于是寻思治法。刚好,我随身带有人参,于是,啃了几口人参,放在嘴巴里,慢慢咀嚼。很快,头不痛了,人也变得暖和,不再觉得空调很冷。—–人参主产于东北地区,那里的冬天经常零下三十几度,而人参是多年生植物,能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下安然度过冬天,从而它肯定有驱除寒气,抵抗寒冷的作用。所以,当无法改变环境的寒冷的时候,那就只好吃人参,提升自己的抗寒能力了。当时之所以放在嘴巴里慢慢咀嚼,是因为头痛,寒气主要影响了头部,这种咀嚼的方式刚好让人参的气息更多的滞留在头部,所以,很快就治好了受寒的头痛。
又一次,天气炎热,连续吹空调。我书房的空调,在左上方。冷气直冲左侧身体,尤其是左肩和头部。某日下午,突然发现,左侧头部里面有点轻微头痛,一下子就过去了。然后,晚上洗澡,发现左肩膀也明显比右肩膀“实”——-于是,知道被空调的冷风吹着了,冷气进入了体内。从而洗澡后,立即拿了干的桂圆肉,贴兑端。同时关了空调。
很有意思的是:贴兑端后,右侧头部没反应,而左侧头部和脸部,明显的有冷气从皮肤里往外边冒;冒一阵子后,左肩背部往外冒冷气冷风;再然后,躺床上睡觉,感觉到左侧躯体和小腿,也往外冒冷气;再然后,左脚和脚底,也开始冒冷气——然后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继续贴兑端穴,受空调吹的冷气排尽了,完全恢复正常。
兑端穴是督脉上的穴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督脉,顾名思义,监督督查人身体的。兑端穴是督脉上督查体表的穴位。我上述的症状不重,寒气就是滞留在体表,所以,取这穴位来治疗。看我当时贴兑端后的反应:左头、脸、肩背部、躯体、小腿、脚底等,明显往外冒冷气,可见,受寒,寒气确实能够在人体潜伏的。我当时的症状其实很轻微,但排寒的时候,却排出那么多的冷气,可见,寒气会在人体潜伏,当时并不一定表现为很严重的疾病,但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而让寒气始终潜伏在身体内,那么,到了一定的年纪或者到了一定的时间,很可能就表现为重大的疾病的。也所以,吹空调多的话,建议大家平时就用干的桂圆肉贴贴兑端穴,把潜伏的寒气给早早排出来。
我还给孕妇治过吹空调后咽喉痛。某孕妇挺着大肚子,吹空调而出现咽喉痛。由于怀孕而害怕使用药物,于是建议她用:豆豉(就是市场上买来做菜用的咸豆豉)一把,小葱几根(全葱,不去根),生姜几片,一起煮水喝。一碗水喝后,其咽喉痛很快即缓解。
同样是吹空调,另一年轻的女子表现为尿频,已连续三天。由于正把苦瓜放水里烫一下,于是就把苦瓜水给她喝了一碗,另外又给她煎一碗上述豆豉汤。其尿频也在几小时内消失
豆豉、小葱、生姜,一起煮水,这其实是中医的一个小处方了。这三味都有驱寒的作用,生姜开皮毛驱寒外出,小葱驱寒,豆豉则有补脾抗寒的作用,所以,治空调的寒气有效。
吹空调受寒也可能导致腹泻。
某年,立秋前几日,某中年妇女,吹空调后腹泻,当日大约五、六次,腹泻后感觉腿脚酸软,同时伴有眉心作痛,当日傍晚来找我。用除寒的药物(如雪莲)给她贴右侧神门穴。贴后约五分钟后,眉心痛消失。此后未再腹泻。
也有人吹空调后口腔溃疡。
某年夏天,某成人口腔溃疡疼痛三日余,询问是否与吹空调有关,答曰:可能有关。于是让其用除寒的药物贴右神门穴,当晚贴后,次日即痊愈。
右神门是手少阴心经原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可以这样认为,该穴位代表着以心脏为中心,并向体表发散的一个气场。在炎炎夏日,该穴位开放,而此时若空调的冷气开得过低,空调的冷气会使该气场中的气郁,形成郁火;随着各人体质的不同,此郁火或从舌头或从咽喉或从其它部位发出,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症状。但不管症状如何,病因是一样的,所以在右神门外贴除寒气的药物有特效。
吹空调受寒后,上述方法,可以取一个或者多个联合使用。不过,最最重要的还是:尽量避免受寒!
冬天穿的足够暖和天气转冷,要及时加衣,穿的足够暖和。
经常见到一些人,有男性有女性,大冬天的,就一件单薄的裤子,一件衬衣加个薄外套,嘴里说着不冷不冷,但是脸色却冻的发青。—–虽然当时确实没打喷嚏没流鼻涕也没发烧头痛之类的,但是,那其实是体质没那么好,人体没有足够的正气去驱寒气,于是,就任由寒气进入体内潜伏下来。然后,到了辰年或者到了女性49虚岁到56虚岁,男性56虚岁到64虚岁这个年龄段,受辰年或者辰的年龄段的资助,很可能某天大爆发,那就不是普通感冒,而很可能是严重的心脏疾患了。—–想想看,一部《伤寒论》,成了中医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可想而知,寒气给人造成的疾病会有多少,会有多严重。
人在健康没疾病症状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生病,会觉得冬天穿少点有啥嘛,穿多臃肿,穿少才好看,真等生病了,就悔之莫及了。—–请年轻时候就好好善待自己,冷了加衣,保持暖和!
“寒从脚底起”民间自古流传,“寒从脚底起”,所以,要注意脚部的保暖。不得光脚踩地板,或者穿袜子踩地板(袜子有洞,透寒气),或者光脚踩沙坑玩,或者冬天穿不保暖的鞋子。
曾经有高中学生,痛经严重,某天晚上来找我治疗,那时候是冬天,她的脚上却穿着薄薄的鞋子,压根不暖和,脚上冰冰凉。她的痛经,就是脚上的寒气造成的。
又有一小孩,两周岁多,喜欢光脚踩地板,立秋过后,天气转冷,仍然光脚,造成肚子疼痛。刚治好没两天,又去一沙坑里玩,脱了鞋袜,当时就又肚子疼了。脚底是涌泉穴所在的地方,光脚,寒气侵犯了涌泉穴。我让她补益两涌泉穴,用干的山药片贴,贴后,随即肚子疼消失。
我的母亲,某年冬天,经常腹胀。问她,她说不觉得冷,没受凉。可是,有一天,换了双带跟的更暖和的鞋子,她的腹胀就不再出现了。再后来,她自己也知道了,她的腹胀就是脚部受寒导致的(虽然她自己没感觉到冷),从此,每到冬天,都早早的换上很保暖的鞋子,也就未再腹胀了。
“寒从脚底起”,脚底,最容易受寒。
为何脚底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寒呢?
脚底是涌泉穴所在,涌泉,是子的穴位;子,相当于半夜,这个时候,空气里其实充斥着阴寒的,所以,寒气容易侵入子的领域;另外,十二次与十二辰的关系里,亥对子,亥月的星空有坟墓星,所以,亥,其实也充斥着阴寒的,从而寒气也容易沿着亥对子的领域侵犯入亥。正因为如此,寒气很容易从脚底侵犯入体内,于是,自古传言,“寒从脚底起”,所以,平时,要务必注意保持脚部暖和。
下面的这个例子,很典型,说明了脚底受寒影响的部位。
“我,十一出去玩遇到问题了。在湖边,看到别人都下水玩得高兴,我也跟着凑热闹,一下水,感觉凉,凉气从脚底往里钻。几分钟之后上来。
第二天难受了,浑身疼,僵硬、沉重,弯腰的时候感觉脊柱一节一节的都疼。
雪莲花贴左前谷、左通谷,没见好转,越来越难受。头疼,头顶上像顶了一个铁锅,压抑、沉重。
上论坛看看,正好老师教大家贴阳池、大陵,赶紧给自己贴上。
雪莲花(两前谷、两通谷)
白术精华贴(丘墟、阳辅、外关)—–药材用紫苏子
桑葚精华贴(太冲、大陵、内关)—–药材用干的桑葚子
在贴上大陵穴的瞬间,感觉脑袋轻松了一点,心中一阵惊喜。一两个小时后,头不疼了,铁锅的感觉没了,变成头顶后部有一块是冰凉冷痛。换贴、继续。睡了一觉早晨起来,头完全好了,身上疼痛也好了大半。继续换贴,两天全好了。又多贴了几天,加以巩固。”
前谷穴、足通谷穴位置,见《驱寒的方法》。
丘墟穴,胆经穴位,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阳辅穴,胆经穴位,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凹陷处。
外关穴,三焦经穴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太冲穴,肝经原穴,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
大陵穴,心包经穴位,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这个例子显示了,脚底受寒,会导致:
1、全身疼、僵硬、沉重
2、弯腰时候脊柱一节一节疼
3、头顶像顶铁锅,压抑、沉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
脚底受寒,涌泉穴居于脚底,且是子的穴位,肯定受寒。涌泉水灌溉全身皮毛,涌泉穴受寒,必然能够影响到全身皮毛的位置,从而出现全身疼、僵硬、沉重。
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肾经有分支通向脊柱的,涌泉穴受寒,会影响到脊柱。
涌泉穴通向子,亥对子,寒气也会侵犯到亥。大陵穴是亥对应的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亥—–后天乾卦—–先天艮卦,乾卦对应头,所以,寒气侵犯亥,会影响到头,造成头顶象顶铁锅,压抑、沉重。
这例子显示了脚底受寒影响的部位,很典型。治疗的关键:雪莲花贴两前谷穴和两足通谷穴,持续除寒;桑葚子精华贴贴两大陵穴,解除寒气对亥的影响;这两个治法最关键。—–寒从脚底起,可以在两涌泉穴直接除寒,贴除寒的雪莲花之类,效果可能更为快速些。
不管如何,注意避免脚底受寒,最为关键!
驱寒的方法寒气伤人。驱寒,药材选择:雪莲花。
雪莲花,因其顶形似莲花,故得名雪莲花,简称雪莲。分布于中国多地高寒地带。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磺砾石滩中,海拔2400-4000米。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雪莲花在寒冷的高山雪线附近生长,所以,自然就有抗寒的能力。雪莲的叶子比花蕊抗寒的能力更强。
外界的寒气进入人体,最容易滞留在哪些地方呢?
寒,对应五运六气里的太阳寒水。同气相求,寒气袭人,首先盘踞于人体的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病情较轻的时候,首先是荥穴,而且是左侧。
手太阳小肠经的荥穴是:前谷穴;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是足通谷穴。
前谷穴,在手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足通谷穴,在足趾,第5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
受寒后,取雪莲花,揉揉软,贴于左前谷穴和左足通谷穴处,医用胶布固定,大约两个小时更换一次。
辰是坤土的龙脉,而太阳寒水—–土太过,所以,辰—–先天坤土—–太阳寒水。寒气容易伤到坤土,进一步,则伤到辰对应的小肠经领域。
受寒引起很严重的问题,辰对应的小肠经穴位都可以除寒。平常,不是很严重的情况,则通常取小肠经上少泽到阳谷之间的穴位除寒,即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
少泽穴,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前谷穴,在手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后溪穴,在手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腕骨穴,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阳谷穴,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取所有上述穴位,两侧,贴雪莲花,医用胶布固定,两小时更换一次。
辰—–乙—–先天兑卦。寒气容易侵袭辰对应的小肠经,从而就容易侵犯到乙所对应的左尺泽穴。
尺泽穴,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桡侧凹陷中。
用雪莲花贴左尺泽穴,医用胶布固定,两小时更换一次。
寒气伤人,医圣张仲景写了一整部《伤寒论》,可见其治疗是极其复杂的。上述驱寒的方法,适用于一般受寒的情况。倘若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那么,请速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治疗。
驱寒实例
摘录些驱寒实例,供大家参考。
“刚刚坐在书房里用电脑,突然喉咙感觉不舒服了,看北面窗户开着,受寒了。赶紧找出除寒的贴左前谷、左足通谷,过了大概3分钟就彻底舒服了。老师的方法真的太好了。”
点评:居家过日子,受寒寻常事。除寒的雪莲花或者穴位贴必备。
“某次,在医院陪护的空闲时刻,我去附近的一网吧上网。出了网吧就流清水鼻涕。回去的路上,路过一家羊肉馆,于是就在里面吃了一碗羊肉汤,速效。”
点评:传统上,冬季要吃羊肉,驱寒防寒。所以,受寒较轻的话,直接来一碗羊肉汤,本身就有治疗的效果。
“鼻涕不止,嗓子发痒,不时想咳嗽。比别人感到冷。春寒料峭,风性开泄。左右前谷各半贴除寒的。左右劳宫各一片养肝的。浓米汤2碗。令其睡觉。醒后不适症状全消失。”
点评:春天多风,却仍然寒冷,所以,比冬天更容易受寒受风。上述两前谷穴,除寒;而两劳宫穴,除风(直接贴除风的天麻粉或除风的贴更好)。再喝两碗温热的浓米汤壮一下心气,于是就好了。
“2月13号早起去早市买菜,平日里习惯了戴帽子的我,今天居然把帽子忘记了,懒得上楼去拿了,回来后鼻涕就开始不停的流,没啥不舒服的症状,于是就没有管它,想着鼻涕流完了就好了。
第二天(14号)太阳穴时不时的有股气往外顶着,脑袋也开始不舒服的很了,烦躁的很,把左通谷、左前谷使劲按,当时有好转,脑袋也清醒了一会儿。但是按摩停止后恢复原状。脑袋沉沉的想睡觉还睡不踏实,到了晚上12点,症状加重。忽然就想起瓜子来,翻出了一袋子瓜子,买了很久的炒瓜子已经变味了,勉强吃了几颗后,脑袋有清醒了一些,症状得到缓解。
第三天(15号)果断去买生瓜子仁,煮了一把,喝水,然后睡觉,中午吃饭后又喝了一碗瓜子水,接着睡觉,3点半醒来后,脑袋彻底清醒了,鼻涕也消失了。
总结,大道至简,找到根源,可以一招制敌。要是老师不说,哪里知道小小葵花籽有如此功劳。”
点评:这个例子其实处理的不算好。“把左通谷、左前谷使劲按,当时有好转,脑袋也清醒了一会儿”,既然按摩都有好转,那么,为什么不立即在这两穴位除寒呢?在这两穴位贴除寒的雪莲花或者其它除寒的东西,当时,就该好了,并不需要后来去煮葵花籽水喝。当然,选择这个例子在这里,也正是因为葵花籽水。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种子,火气大,用来驱寒,效果也是可以的,不仅可以煮水喝,而且可以直接拿来贴左前谷穴和左通谷穴—–事实上,很多人以为煮水喝的效果好,却不知道,外贴穴位的效果更好,因为外贴穴位,叠加了穴位本身的功效,就比如煮一碗葵花籽水与用两粒葵花籽贴左前谷、左通谷,是贴的效果远甚于喝的效果的。贴,能够直接把寒气从身体内驱赶出来,直接就能感觉到寒气通过皮毛散出,而喝,远没有贴这样的效果。
“某人不知何时受凉,右侧背疼,某一个姿势时剧痛,左侧背部肌肉时不时的会抖动,触摸非常明显,想着过几天就好了,但过了好几天了,背痛背抖毫无改善,每天睡觉疼的叫。不能再等了,得治了,我去超市买了一小袋香瓜子(葵花籽)。
他疼痛的部位在膀胱经,背为肺之腑,膀胱经上金门穴通肺,于是,选择金门穴。昆仑穴是膀胱经经穴,经穴主管整条经络,且他的昆仑穴剧痛,于是又选择昆仑穴。
拿了5颗瓜子仁捣成粉末,贴在了他的两金门穴和两昆仑穴上,医用胶布固定。
效果:第二天没听见再痛的叫的声音,第三天我想起来问背咋样了,说那天贴完就不疼了,也不抖了。”
点评:俗话说,冷的发抖。上述背疼、背抖是受寒导致,在膀胱经经络上,所以,选择膀胱经的昆仑和金门穴除寒(瓜子仁外贴这里的效果就是除寒),效果不错。
“昨晚急救过后,子时再次出现症状,憋闷,呼吸之间发出巨大的哮鸣音,不能躺下,就这样一直到凌晨五点勉强躺下睡了一会。
醒来就是巨大的哮鸣音,浑身难受,妈妈又发愁上了,我束手无策,妈妈终于忍不住去找医生来给输液,我坐爸爸对面,试图做最后的努力:这巨大的哮鸣音,像极了大风吹过的声音,那问题一定在肝,此病初始起于寒,肝经除寒试试。
中封、蠡沟贴除寒的贴,并按摩,神奇再次降临,左面刚贴上,右面还没来得及贴,巨大的哮鸣音就消失了一大半,要靠近才能听到,看到有效,我一鼓作气,右面也贴上除寒的贴,另选了些穴位加强除寒。
感谢祖国,感谢老师,贴完爸爸哮鸣音已经很小很小了,但同时外感症状加重,流鼻涕、嗓子痒、咳嗽、吐痰,爸爸说,心里舒服了,继续处理外感,二十分钟后,外感症状消失。
妈妈回来后,看到爸爸已经好转,又赶紧通知医生别来了。爸爸的情况越来越好,已经能下地走路,也能大声说话了,哮鸣音完全消失,也吃了饭,精神状态良好。
再次侥幸过关,感激涕零,写出此经验和大家分享。”
点评:这是一个老年人哮喘急性发作急救的例子。重点是:巨大的哮鸣音,是寒气伤了肝的缘故。中封穴和蠡沟穴都是肝经穴位,中封穴,在踝区,内踝前,胫骨前肌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蠡沟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这两穴位除寒,哮鸣音消失。这说明:寒气影响人,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肝经。事实上,《伤寒论》有六经辨证,寒气可能会影响到各条经络,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受寒后,若病情严重,除了《驱寒的方法》里介绍的基础的除寒方法,得考虑寒气可能对其它经络穴位的影响。
“最近,皮肤燥痒的厉害,后背痒,两小腿前面燥痒,一挠有皮屑到处飞,两小退全部皮屑,嘴唇干裂。
想来想去,“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皮屑、干裂则与寒气有关,于是用雪莲花,在两神门穴和两通里穴除寒,立即,从手指尖到腿、脚尖,一股寒流通过,两手指尖钻心的疼。晚上睡觉时,发现腿上皮肤屑不见了。后背与两小腿不痒了。两唇的干裂也没了。再次验证中医的神奇。太开心了。
神门穴与通里穴都是心经穴位,神门穴,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通里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点评:冬季,天气寒冷,皮肤痒和皮屑很常见,上述心经除寒的方法相当好,所以,转来给大家参考。
“今年冬天特别冷,我前段时间手冰凉,被冻得红肿。前两天在肚脐贴了除寒的贴,贴了两次,手上的红肿消退,手也变得暖暖的。”
点评:肚脐贴除寒的药物如雪莲花或者除寒的贴,对冬季的手冻的红肿有用,这个方法很不错,所以转来给大家参考。
“前两天右手食指的关节长了一个冻疮,红肿痒痛,昨晚在红肿部位贴了四分之一片的除寒的贴,今早因为要去实验室就揭下了,今天发现已经好透了。今年感觉特别冷,还是要注意戴手套防寒保暖啊。”
点评:直接在冻疮的部位贴除寒的雪莲花或者除寒的贴或者其它药材,这个方法也好得很。
“前两天出了趟差,回来一看,两岁的小女拖着鼻涕,间或还咳嗽两声。晚上睡觉前,给她左前谷和左足通谷各贴一小片白参(没有除寒的贴,小孩我一般就这样贴贴也管用),一晚睡得很好,呼吸匀畅。早上起来过了一小会,鼻涕又下来了,可能早上有点凉吧,就给她多加了一件衣服,鼻涕很神奇的就不流了,保暖很重要啊。
第二天出去玩,我要给她加一件外套,她爸非说,春捂秋冻,凉一点没事,于是就带了件外套,没穿。出去跑了一会,鼻涕又下来了,给她穿上外套,擦掉鼻涕,就好了,没再流。保暖真的很重要啊。”
点评:这个例子显示,保暖真的很重要,有些流鼻涕,穿暖和些就不流了。另外,人参主产于寒冷的东北地区,所以,也有除寒的效果,也可以拿来外贴除寒。
“小女国庆节上山游玩受寒尿频,足通谷、前谷贴除寒的贴解除。”
点评:受寒最容易导致尿频,反过来,尿频优先除寒。
“公公是老失眠了,但早两年我已经帮他调得几乎不失眠了,但上个月,丙辰月,忽然有三天连续的不能睡觉,起初也不告诉我,告诉我时已经满眼撑得通红了。
询问原因,他说某天下午,他吃山药的时候,因为奶奶打糊时打得太干了,他就放了点冷开水,之后就这样了。
这是受寒了。
第一晚,我给他八大、脑门、胆经、心经多多补益,前谷、通谷贴除寒的贴,当夜可以睡了,但只睡了快2个小时。
第二晚,入睡前,在他肚脐处贴了一圈除寒的贴,这一晚睡了6个小时,已经接近平时正常时间了。
效不更方,第三天,又跟第二晚一样,就这样,把他从失眠中拉了回来。”
点评:这个例子是吃了冷水受寒,寒气影响胃,“胃不和则卧不安”,造成严重失眠。这种情况,在肚脐大量贴除寒的,顺利恢复。
“昨天中午睡午觉,总共睡两小时,上厕所四次,明显尿频。午觉起来后一会儿,又要上厕所—–这真是有问题要处理了。想起午睡时候做梦,梦到一条小河,河底的淤泥被大量翻到岸上,我和几个人在岸上走,差点陷进淤泥里去,走过这段淤泥的岸上后,看到小河上有薄薄的冰—–既然做这梦,应该就是寒气影响到坤土了。于是取坤土的原穴两太白穴,贴除寒的。贴后,随即就好了。”
点评:传统中医说,“大寒伤脾”,寒气重了,会伤到坤土的脾。脾经的原穴是太白穴,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这种时候,可以直接在太白穴除寒。
受寒期间,适宜饮食
受寒期间,所有寒气重的食物,都是大忌。常见的寒气重的食物如牛奶以及奶类制品、西瓜、西红柿、各种生冷的水果、冬瓜、甜瓜、哈密瓜、各种冰制品、贝类、螃蟹、凉薯、雪莲果等。
寒气伤脾,脾主运化,所以,受寒后,人的消化能力可能会受影响,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如粥、发酵的馒头等。脾胃平时较强的人,可喝羊肉汤,但一般情况不推荐吃肉类,因为肉类通常都比较难消化。
推荐葱姜大米粥。
东北大米,淘洗后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之后继续保持锅中滚沸,大约十几分钟后,大米开花,刚熟,加入两三根小葱、两三片生姜(不宜放多,放太多喧宾夺主),继续煮两三分钟,住火。取最上层的米油部分,包含些米粒,当主食吃饱。可配发酵的馒头、包子之类。
有些人平时不注重饮食,一看到生病了,赶紧大鱼大肉的开补,全然不知道那时候人的力量大部分被调用去治病了,这个时候大量吃东西,大多就一个结果:堆积在胃内,无法消化,从而外感未除,又添食积,变症迭起,内外交困,难于治疗。所以,要补益的话,放在平时,千万不要放在生病的时候。生病了,简简单单饮食,才是正道!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天医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