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说 对《内经》条文的一种解读尝试
导读:《黄帝内经》里的有些条文其实讲的正是经《易经》推导后的结论的。所以说,《内经》来源于《易经》,医易同源,医来源于易。
《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
《内经》的这一段理论大概是后来的一个中医理论的由来。这一理论是:白色入肺,赤色入心,青色入肝,黑色入肾,黄色入脾;和酸味、臊气入肝,苦味、焦气入心;甘味、香气入脾;辛味、腥气入肺;咸味、腐气入肾。
利用《易经》的理论,我们来看看《内经》里的上面的文字的确切含义。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西方,先天坎水之地、后天兑泽之地。在颜色的八卦属性里,白色,是正宗的坎水之色,所以“西方白色”的确切地含义是指西方是先天的坎水之地。
西方,是后天兑泽之地。前面我们解释过,先天指地理,后天指气候。一个地方的地理和气候当然是有密切联系的,是相通的。所以,西方的白色坎水与后天兑泽具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入通于兑泽。在人体之中,肺是属于兑卦的,于是,这“西方白色”,则是“入通于肺”了。简而言之,便是“西方白色,入通于肺”了。
白色,是坎水之色,坎水,在于人体,对应于肾。所以,这白色,实质上是入肾的。它只是通于肺。或者这样的说法更清楚些:凡是白色的东西,都得先天坎水之气,能够入人的肾水,同时还能沿肺肾相通的经络,与肺气相通,但其主要的功效还是入肾的。
上述的结论,是不能简化成:白色入肺的,后世的这种简化是错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
为什么说“其味辛”呢?
大家还记得前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给辛味所定的卦象么,上兑下坎,泽水困。这困卦,便是辛味的卦象。
上兑下坎,上为兑泽之卦,下为坎水之卦,正应于西方的方位:后天兑泽、先天坎水吧。所以,当然是“其味辛”了。具有辛味的药物食物,正如这白色的药物食物,也是主要走肺肾相通的渠道,而最终进入肾的。
所以,我们通常的叙述:辛味入肺,也是很有问题的,至少是描述得不够准确。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
在“臭”的八卦属性里,我们描述过腥气,那里我们提到水中的鱼,被水淹掉的豆子、花生都是具有腥气的,从而把腥气简略地归结为坎水。其实,更确切地说,腥气的卦象也是上兑下坎,泽水困卦的。鱼在水中,常常要浮上水面,呼吸水面上的空气;豆子在水下,其上面漏出叶片也会把水上面的空气给输送到下面去。于是,腥气也是属于坎水,而通于兑泽,构成卦象名为泽水困。
既然腥气更确切地卦象是泽水困卦,那么,这腥气在人体也是入于肾,而通于肺的。于是“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了。
也从而,后代医家关于“腥气入肺”的概念是不准确的。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北方,先天坤土之地,在颜色的八卦属性里,我们讨论过,坤土,是黑色的。所以,“北方黑色。”
北方,后天坎水之地。如同“西方白色”的分析,先天八卦指的是地形土壤特征;后天八卦指的是气候特征;一个地方的地形和气候具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先天的坤土之地与后天的坎水之气有联系。在于人体,肾为坎水,所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后天坎水,先天坤土,合而言之,构成卦象为水地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
在味道的八卦属性里,我们提到过咸味,其卦象恰是上坎下坤,水地比的。所以,“其味咸”。也因此,人体之中,咸味的药物食物的药效,是入脾的,而通于肾。
也因此,通常所说的,“咸味入肾”是不准确的。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
腐味,其主要的特性,可用坤卦来描述。腐味,当然还与坎水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保存一样东西,只要足够的干燥,那么,是不容易变腐的。从而,腐味,其更确切的卦象,便是上坎下坤,水地比卦。也从而,与北方的卦象一致,对应于人体,则腐味的药物食物所具有的功效,主要是入脾,同时,通于肾了。
说到“腐”,就想起某次在电视上看到的阿胶的制作过程来。我们大概都知道要药店里包装精美的阿胶是驴子皮加阿井水熬制的。我们不知道的是,在熬制之前,驴子皮会被放于大水池里泡上若干天,变得腐烂了才使用。当时看了电视上的宣传,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这样,这样制作的东西能吃吗?从而后来再没用过阿胶。却没有想到,先让驴皮“腐”是制作阿胶的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的。在本书的后面的黄土汤的分析中,会专门讲到阿胶。它是真正入脾的药物,先让驴皮腐烂,是为了更好地让它有这个功效,因为腐气入脾。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人体之中,中央这个位置,当然是胃的,胃才居于人体的中央。胃为艮土,艮土是黄色的,所以说,“中央黄色”
人体之中,胃与脾是表里的关系,有经络互相络属,所以说,“入通于脾”当然是没错的。
其实,所有植物的生长,即使在沙土地里,没有腐烂的植物的成分当肥料,肯定是长不了的,所以,“入通于脾”。
从而,黄色真正是入胃的,而只是“通于脾”,我们通常所说的黄色入脾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
胃为艮土,属于艮卦。甘味、香气都属于艮卦,所以,“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 。
也从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甘味入脾,香味入脾”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如果要简化的话,更确切的描述应该是:黄色入胃、甘味入胃、香味入胃。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南方是后天离火之地。这里的赤色当指那种极其鲜艳的红艳艳的颜色,这种艳丽的颜色,也是属于离卦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宗这样说吧。不过,在颜色的八卦属性里我们讨论过,离卦,它的代表的颜色是紫色。
说“南方赤色”尚可解释,这“入通于心”,其实多少还是有点问题的。这句,如果感兴趣大家自己研究吧,我个人的意见是,在传抄的过程中,很可能在这里出现了若干的错误,比如说颜色,比如说“入通于心”等等,又或者,是从火雷噬嗑这个卦象得来的,磨擦的震动可以引起火焰,所以,这离火是与震卦相通的,而且,在于人体,事实上,胆火与心确实也相通,现在流行敲胆经,很多人敲后引起失眠的。
总而言之,对于这句,大家只要知道,胆属于离火,通于心,属于离火的药物食物不仅可以入胆,而且还通于心。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
前面我们也讨论过苦味和焦味,这两者均可以用离卦来表示,所以,可以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
离火在人体应于胆,也从而,这苦味、焦味等等,都是主要入于胆的,只是通于心而已,而不能简略地说成苦味入心、焦味入心等等。
上面提到赤色,多啰嗦两句。
赤色,是兑泽之色。而先天兑泽之地,在于东南。
东南,先天兑泽之地,后天巽卦之地。在人体中,肺属兑卦,肝属巽卦。所以,这表示兑泽的赤色,其实是入于肺,通于肝的。
大家一定听说过有一种咳嗽,从症状上判断,是属于肝气犯肺的。东南,是先天兑泽后天巽木这样的地方,自然,这种肝气犯肺的咳嗽,在东南这样的地方,是极其常见的。很可惜,有中医的大家并不明白此点,而竟然据东南经常出现肝气犯肺的情况断言:五行理论不成立,不是说金克木么,怎么在东南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肝气犯肺呢?于是他就此修改了五行。他是我所非常尊重的老人,因为这点,而给自己的出色的职业生涯打了个浓浓的黑点,真是可惜。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
这里的青色,我怀疑是碧色,或者说,碧青的草木刚刚开始生长的颜色。
东方,后天震卦之地,先天离火之地。这震卦的颜色,是碧色的,碧青、碧黄、碧绿等等。
碧色,代表了植物蓬勃生长的气息,这长势,自然可以用巽木来表示的,于是,“入通于肝”,在于人体,肝脏储存血液,心脏泵出血液,两者密切地合作。
东方,是先天离火之地,而酸味,前面我们提到过,是具有离火的特性的,所以说,“其味酸”吧。
这臊气,则不明白了,自然界的物产,具有臊气的好像极少,要有,就是人体的小便吧。小便的臊味是因为离火吗?还是古人观察到,当人体的小便热气腾腾,内热严重时,小便的臊味重?
因为对这则条文不是很明白,所以,没有在临床上应用过;如果大家有所得,并且能够在临床治疗时验证了的话,请写出来吧。
不知上述的解释是否让你看明白,《黄帝内经》中的上述的条文,最可能的来源,就是《易经》,《易经》的八卦符号可以描述自然界万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也能够人的脏腑组织器官等等与自然界的药物食物的联系,用《易经》的理论推导之后,直接写出结论,便是《内经》了。古人所说的,医易同源,正在于此。